当“迷彩绿”遇到“清华紫”,军地青年齐聚一堂共话青春梦想
当“迷彩绿”遇到“清华紫”
熊长春参加单杠二练习比武竞赛。
陈旭初在查询资料。
杨益民(右)服役时留影。
申德才交流成长故事。
北京卫戍区某团官兵参观清华优秀校友事迹展。
清华大学大礼堂。
初夏时节,水木清华。一场青春对话,为清华大学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北京卫戍区某团30余名官兵代表走进清华园,寻访红色印记,了解前沿科技,与该校电子工程系师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学联建活动。
迷彩绿,是军人的标识;紫色,是清华大学校徽的颜色、师生钟爱的色彩。当迷彩绿遇到清华紫,军地青年齐聚一堂,分享成长故事、共话青春梦想。本期,我们撷取4名军地青年代表的发言,一起感受他们别样的奋斗青春与家国情怀。
连史墙上的那幅照片
■讲述人:北京卫戍区某团下士 熊长春
我最骄傲的事,是我的照片上了连史墙!
今年4月,连队军人委员会开会研究如何布置连史墙,作为军人委员会委员,我也参加了会议。
会上,大家纷纷建议把我在团队单杠二练习比武考核时的那张照片收入连史。我何尝不知,310个的成绩在连队历史上并不算什么“大事件”。但转念一想,这是组织对我的肯定、战友对我的鼓励,我在感到几分惶恐的同时也增添了力量。
会后,班长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伤疤,是青春最美的勋章。”
每当走进连队俱乐部,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内心总会泛起波澜。提及这张照片,还得从4年前说起。
那时,新兵下连刚满3个月,上级组织基础课目比武竞赛。看到训练尖子一个个摘金夺银,我也铆足劲要一展身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头三脚”还没踢出去,我却先“崴了脚”。单杠二练习,当拉到第65个时,我就再也突破不了。
为增强上肢力量,我制订训练计划,主动为自己“加码”:每天完成3个“三百”的强化训练,即300个俯卧撑、300个仰卧起坐、300个深蹲起;每天午饭前、熄灯前,雷打不动地加练单杠……三伏天高温难耐,训练时单杠都烫手,我依然咬牙坚持完成每天的训练计划。每次练完单杠,我的胳膊又酸又胀,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我相信,训练尖子都是掉皮掉肉拼出来的,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练出“钢筋铁骨”。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单杠二练习从起初的65个做到了95个、150个……当年底,我因军政素质突出,被连队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入伍第2年,我顺利获得参加团队比武竞赛的资格。首次代表连队参赛,心情过于紧张,成绩并不理想,但我没有气馁。第3年,我继续备战比武,虽然只取得全团第3名,但单杠二练习237个的成绩相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
2022年,我们团群众性练兵比武那天,天气酷热,我握紧单杠的双手仿佛放在烙铁上一样。单杠二练习做到200个后,每多做一次,我的手心就会钻心地疼,掉皮处渗出的鲜血染红了单杠。
301、302、303……我不愿意放弃,伴着战友的呐喊声,我提着一口气继续坚持。最终,体力透支的我几乎失去意识,从单杠上掉了下来,成绩定格在310个。这一年,我获得参加上级比武竞赛的入场券。
在我心中,青春有很多种颜色,最亮的那一抹是迷彩绿。选择了从军报国,就选择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生活,就选择了奋斗。这就是连史墙上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是我的青春故事。
寒夜珍藏的那段尾纤
■讲述人:某部助理工程师、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陈旭初
我是基层部队的一名技术干部。军旅路上,一段寒夜山沟里的记忆始终清晰,伴我砥砺前行。
“光缆线路告警,一个执勤点位的有线通信全部中断!”刚到机关工作的第一个晚上,我就接到值班员报告的险情。
第一时间向领导报告后,我和通信参谋李艳青带着几名战士一起火速外出抢修。那天,崎岖的山路覆满了冰雪,越野车载着我们在寒冷的冬夜里艰难前行。抵达相关地域后,由于附近道路正在整修,我们只能沿着山路一步步向前寻找故障点。不一会儿,头灯下、面罩上已经结满冰霜。经过近半个小时搜索,我们终于确定了故障点位。
狂风夹杂着雪花,仿佛瞬间穿透身上厚厚的军用棉大衣,我们浑身上下很快被冻透。月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的铁镐,在和冻土猛烈撞击时,迸发出一串串火星。经过轮番作业,我们终于顺利找到故障光缆。接下来,要进行光纤熔接。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只得摘掉手套,手冻得不灵活就搓手哈气,一个小时后终于完成抢修任务。
那天,回到宿舍后我发现自己的双手已被冻伤。抢修任务中留下的一段尾纤,成了我珍贵的纪念。它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负责信息保障工作的技术干部,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是我的职责,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不能退缩、都要敢啃硬骨头。
在我看来,基层技术干部的科研追求要紧跟部队建设的步伐。我的本科专业是物理学,为进一步提升科技素养、夯实理论功底、开阔视野思维,我选择了跨专业考研。经过单位推荐和认真备考,我顺利通过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研究生招生考试,被该校电子工程系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在清华大学这样强手如林的名校读书,录取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紧凑的文化课学习和科研节奏才是需要时时面对的“硬骨头”。“学习力也是战斗力,学位同样是战位”,我时刻这样勉励自己。
今年年初,我参加了一次国际比赛。那段日子,我和队友没日没夜地学习、讨论、试验,最终取得第5名的好成绩。
临近硕士毕业,不久后我就要回到老部队。我深知,接下来我面临的科研攻关任务具体而实际,需要在打破旧常态、建构新路径中取得突破。人的成长没有捷径,每一次跨越都像在险滩跋涉,而我会像尾纤一样紧紧熔接在我的战位上,用所学知识、用青春热血,在基层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拼出一番成就。
练习册上的那架战机
■讲述人:退役大学生士兵、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杨益民
虽然已经退役4年,但当兵时胸前佩戴的那枚国防服役纪念章一直摆在我床头柜最显眼的地方。它承载着我军旅生涯最难忘的回忆,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是指引我成长的灯塔。
执勤站哨、训练考核、新装备列装……服役的两年时光里,紧张忙碌的生活让我感到格外充实。直到后来我才发现,那两年的军旅生涯成为我最珍视的“光辉岁月”。
入伍前,心中的梦想让我仰望星空;入伍后,部队的历练教我脚踏实地。时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记得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时的场景。那年正值我备战中考,从新闻上看到相关报道,我在练习册上画了一架歼-15舰载机,并立志投身航空报国事业,研制出最好的航空发动机。2016年,我考上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二那年,我选择参军入伍。
入伍第二年,我幸运地赶上新装备列装。大家在为新装备的到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同时,也面对尽快掌握装备运行机理、熟练处理常见故障的挑战。
“战场上等不到厂家,要立足于自身把问题解决掉。”连长的话点醒大家,可具体怎么干我们仍是一头雾水。
知道我是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战友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我。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那段时间,我白天工作训练,晚上加班研究新装备,尽管辛苦,但一觉醒来就“满血复活”,仿佛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我找来专业书、教学视频,咨询学校的专家教授,利用点滴时间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对于装备出现的问题,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手画一遍。
经过不断探索,我整理出多页操作手册,手把手传授给战友。攻克难点的那天,班长对我竖起大拇指:“好样的!不愧是高才生!”那一刻,我觉得胸前的国防服役纪念章变得格外闪亮。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更坚定了学好这一专业的决心。我决定继续深造,并通过努力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退役复学后,我参与组建学校军事爱好者协会,积极完成学校武装部赋予的各项任务,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征兵宣传和国防教育。看着身边的同学在我的影响下走进军营,我心中满是成就感。
虽然已经离开军营,但我无数次梦回吹角连营。参军两载,受用一生,是军营生活给了我振翅高飞的力量和勇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想我依然会穿上军装,扛起青春的使命担当。
明信片上的那句赠言
■讲述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申德才
我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不曾参军入伍,但浓浓的军旅情结一直萦绕在心头。
2011年,我刚升入高中,总能听到隔壁军营里传来嘹亮的军号声和整齐的口号声。后来,这些素未谋面的官兵成为我们的军训教官。一次军训拉练,他们走在前面帮我们踩实泥泞难行的小路,为掉队的同学加油鼓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年少时,好感是懵懂的;长大后,我才逐渐读懂他们的选择。2021年9月,我在科研上遭遇思路受挫、项目进展缓慢的沉重打击,几乎失去了探索的勇气,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无意间,我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被誉为“清华赴藏第一兵”的吴毅恒学长驻守查果拉哨所的故事。
随着屏幕上的文字一点点映入眼帘,我的脑海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凛冽寒风中,吴毅恒和战友翻越雪山,蹚过冰河,抵达点位界碑时,干裂的嘴唇已几乎没有血色……“把青春献给查果拉,此生无悔!”他们的誓言字字敲击着我的心灵。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心中涌起一股力量。
向榜样靠近,向军人靠拢。后来,我有幸结识了学校武装部的白玉凤老师。她向我介绍了许多清华学子从军的故事,还推荐我参加学校的珠海航展参观团。
在航展现场,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盛懿绯和首批清华大学与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培养的女飞行学员“同框”。近距离接触两代“女飞”,聆听她们的奋飞故事,让我领悟到一名退役清华学子所说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要做夜空中最亮的星,自己发光,也照亮别人”的真正含义。
在航空航天馆展台前,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向观众讲解轰-6K等国产新型战机,言语间满是自豪。离开前,他热情地与我们的校旗合影,询问清华园的枫叶是否已经红透,我这才知晓他也是我的学长。临行前,我俩交换了徽章——他用一枚战机徽章交换我手中的校徽纪念章。他郑重地在徽章明信片上写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行胜于言的平凡人。”
此后,我参与到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每当奋战到深夜时,我总能感受到那枚徽章带来的力量。它帮我卸去一天的疲惫,带给我无限鼓励。
今年2月,我参加了北京卫戍区某团举办的学雷锋活动,现场聆听雷锋班第16任班长和“学雷锋标兵连”指导员分享他们的学雷锋故事。
我想,那些优秀的学长上高原戍守边关,飞蓝天驰骋九霄,做科研甘于寂寞,何尝不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而我,未来亦当如是!
文字整理:黄薇薇、柯青坡、樊明明、龚方圆
供图:孔令辉、刘杰
制图: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