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战例丨官陡门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上演“虎口拔牙”


官陡门战斗——

长途奔袭 “虎口拔牙”

官陡门大捷纪念馆展厅内景。 韦祥祥供图

1939年1月21日凌晨,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在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的带领下冲进官陡门伪军据点,从开始攻击到结束战斗用时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也不过20分钟。此次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上演“虎口拔牙”,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斗志。

新四军挺进苏南后,日军在苏南地区以交通网为基础构筑封锁线,在封锁线内又建立了众多据点,企图以此来压缩新四军的活动范围。日军的封锁线和据点构成了棋盘式布局,而官陡门据点就处在棋盘中心位置,粟裕称其“恰恰和象棋盘中心卒前面的渡河点一样”。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东北郊,是一个小镇,东西街道不过百米,南北方向上扁担河穿镇而过,一座百米长的小木桥连接河两岸,小镇四周河网密布,沟汊纵横,地形险要。距离官陡门不到3公里处有一座日军机场,有日军重兵驻守;而官陡门作为日军守卫机场外围的重要军事据点,也驻守有300多名伪军。

为加强官陡门据点的防御,日军沿河两岸修筑防御工事,设置多层铁丝网、障碍物和掩体战壕。官陡门南面4公里的永安桥、北面5公里的年陡门也均有日伪军据点。遇有紧急情况,半小时之内,各方守敌就能驰援。此外,从附近机场起飞的敌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飞临官陡门,进行低空扫射、轰炸。

为打破日军的分割、封锁和分区“扫荡”,争取战场的主动权,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筹划,决定率第2支队第3团远程奔袭,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一举拔掉官陡门据点。

为打好这一仗,早在1939年1月初,粟裕就派侦察员摸清了官陡门地形和敌人兵力部署,并进行了几次夜间战斗、白刃战、河川战、街市战演习,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18日清晨,粟裕对参战的第3团官兵做了简短动员,继而率部从宣城狸头桥出发,沿着丹阳湖东岸冒雨迂回向北行进25公里,而后停止行动,隐蔽休整宿营。19日下午,粟裕组织部队悄悄上船,隐蔽向西渡过丹阳湖。21点,部队弃船翻过堤坝,改乘预先准备好的船,继续沿内河向西行进。3个小时后,部队秘密行进到第二个预定集结地点——距官陡门约40公里的一个村庄。部队决定在此处进行隐蔽集结,等到20日夜继续西进。

20日中午,粟裕召集排以上骨干,逐一分配作战任务,要求大家在20分钟内完全解决战斗,并迅速集结准备撤退。傍晚,粟裕下令进攻官陡门。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疾进,于20时到达青山和黄池两据点间的亭头镇。

按照战前部署,粟裕派兵从南、北两面向青山和黄池的敌人据点隐蔽前进,以阻击增援之敌,保护部队回撤时的安全和攻击部队的侧翼安全;攻击部队则继续在夜色掩护下长途奔袭,直逼官陡门。

21日凌晨2点,部队行至离官陡门不到10公里时,遇到一条河。由于担心渡船已被敌人封锁,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多绕5公里的距离,走陆路。

为了把绕路的时间抢回来,粟裕命令部队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疲劳的作风,跑步急行军,必须赶在天亮前发起攻击。部队借着夜幕疾进,巧妙地绕过敌据点,终于在21日凌晨4点赶到距官陡门约2公里的王石桥,占领了冲击阵地。

按照作战计划和任务部署,攻击部队分成两部分展开:粟裕率主力沿扁担河西岸北进,另一部则沿河东岸北进,对官陡门据点形成包围夹击之势。部队贴着堤坝隐蔽前进,在距官陡门据点几百米时,突击队派出尖兵进行攻击前的侦察。

根据侦察员报告的情况,粟裕果断发出行动命令。突击队匍匐前进,逐渐向官陡门据点靠近,第二梯队紧随其后。当突击队运动到距敌不到30米的铁丝网前,正拉开障碍物时,触响了警铃。粟裕命令部队立刻发起进攻。不到2分钟,攻击部队就顺利突破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冲了进去。还在睡梦中的伪军大部分来不及抵抗就被解决了。

这时,河东岸也响起了枪声。趁敌人惊慌失措之际,粟裕指挥部队冲向河边,快速夺取小木桥,然后过河协助东岸部队,一举攻占了伪军司令部。战斗仅用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共用20分钟。等周围据点的敌人反应过来时,粟裕已率领部队安全回撤。

奇袭官陡门,新四军大获全胜,以轻伤两人的代价,歼敌200余人、俘敌57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挫败了日伪军对芜湖、当涂等地实施分割、封锁的计划。粟裕所写的战斗报道《芜湖近郊的奇袭》,发表在1939年10月7日的《新华日报》上,后被收入《新四军在茅山》一书。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豫ICP备19046903号 豫ICP备19046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