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创建人王海军:爱好收藏的“王木匠”


爱好收藏的“王木匠”

——记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创建人王海军

■王林峰 李军波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王海军近照。李军波摄

“八九式掷弹筒、日本军刀、手榴弹……这些都是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国耻。”5月15日,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王海军结合珍贵历史文物,向参观者讲述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王海军今年47岁,是海林市委党校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员,也是这座展馆的创建者。他告诉记者,展馆里展出的实物都是他收藏的。他从1996年开始收集海林地区的抗战文物,27年间共收集万余件。

记者眼前的王海军,一身正装,温文尔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擅长木匠活。

王海军祖籍江苏,出生后不久随家人北迁,来到海林市海林镇。父亲是一名木匠,成年后,他子承父业,凭借精湛的手艺开了一家木器厂。可是,赚来的钱大多被他用在了收藏上。结婚后,他们一家长期住在父亲留给他的平房内。后来,木器厂倒闭,他到建筑工地打零工,直到2011年才还清债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着手筹划利用自家平房建馆。

“爱收藏胜过爱木器。”这是不少亲戚朋友对王海军的印象。对此,王海军并不在意。上初中时,王海军喜欢上集邮,后来又收集老物件,正是这个爱好让他与抗战文物结下不解之缘。

“我收藏的第一件实物是一顶日军头盔。”王海军说,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到福利村的一位同学家做客。同学知道王海军有收藏爱好,便拿出一顶日军头盔向他展示,说是家里盖房子时挖出来的。

“之前,我只在课本上读过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那是第一次见到与之有关的实物,当时既震惊又兴奋,原来历史离我这么近。”王海军告诉记者,同学把那顶头盔送给了他。出于好奇,他查阅了大量史料,还走访过周边老人,确认侵华日军在福利村驻扎过。

万余件藏品,这些年他平均每天要收集1件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王海军自己清楚。

2012年的冬天,一位朋友告诉王海军,横道河子镇治山小屯有人挖出了抗战时期的日军刺刀和2个150毫米炮弹壳。得知消息后,王海军第二天一大早坐班车赶了过去。结果,那家人没在家。他跑去邻居家了解情况,一进屋看到了一位瘫痪在炕上的老人,身上盖着一条军绿色毛毯。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他,那条毛毯是抗战时期的军用物资。

“考虑到老人卧病在床、生活不易,我提出愿意花钱买下来。”王海军说,经过与老人反复沟通,老人才相信他不是“坏人”和“骗子”,愿意把毛毯卖给他。治山小屯交通闭塞,每天只有两班汽车。那天,王海军错过了末班车,抱着毛毯,冒着严寒,走了20多里地才搭上“顺风车”。

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留言簿上有很多留言。有一位参观者对王海军的评价形象而贴切。他这样写道:“王海军不仅会做木器,还会搭建精神家园。他是把执着专注的匠人精神用到了这里。”

这些年来,王海军为收藏付出很多。直到近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亲戚朋友才逐渐理解他。家人说:“以前,我觉得海军是‘不务正业’。现在来看,是我没有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如今,老物件越来越少了,哪怕再怎么寻找,一些历史的痕迹也找不到了。”

2013年9月18日,王海军精心筹办的林海雪原抗日战争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为节省开支,王海军“一肩挑三职”,既当馆长,还当讲解员、管理员。这些年来,他还向河南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黑龙江三五国防文化博物馆捐赠藏品。

2014年,王海军被评为“最美牡丹江人”。海林市委党校与他合作,将博物馆迁至市委党校,更名为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王海军被聘为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员。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豫ICP备19046903号 豫ICP备19046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