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别策划丨你们的名字,我们的样子


你们的名字,我们的样子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仿佛推开了历史的一扇门,消散的光阴迎面而来。

八一建军节前夕,古树掩映下,银灰色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在纪念馆二楼,两面没有任何修饰的大理石墙前,许多游客长时间驻足,仰望凝视。

这里,是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按照姓氏笔画依次排列。

遥想95年前,多少颈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的热血志士,传递着“河山统一”的口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向起义战斗一线。

起义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夏香苹的南昌本地女学生。1927年8月,她和其他学生干部代表一起,义无反顾地参加到那场起义战斗中。

那时,少女夏香苹并没有意识到,她投身其中的这场起义斗争,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她更没有想到,70年后,自己的名字会被铭刻在一面历史的丰碑上。

名录墙前,一名小男孩细细找寻。很快,他清澈而热切的目光与“夏香苹”这个名字相遇:“太姑奶奶,我是您的小太孙……”

几年前,南昌市珠市小学的8岁男孩章子逸得知,太姑奶奶的名字刻在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墙上。这份特殊的渊源,促使章子逸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名小志愿讲解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南昌起义英烈们的故事。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面飘扬的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起义参加者名录电子屏幕上,新增了54个名字——

喻定孝,19岁时和父亲喻清香一起参加南昌起义,21岁时和父亲在战斗中一同牺牲;陶植柳,在南昌起义的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迄今为止,有名可考的起义参加者才找到1120人,不到当年参加起义总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名录上增加的每一个名字,都凝聚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和同事们的心血。

近距离接触历史、回望历史,以自己的方式和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对话交流……95年来,许多人因南昌起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着跨越时空的接力。

1987年9月,南昌起义60周年纪念日刚过,从江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肖燕燕进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

南昌市中山路380号,是八一起义纪念馆所在地。这里,离肖燕燕从小长大的地方很近,坐两站公共汽车就能到。儿时,肖燕燕经常和同学到八一广场和起义纪念馆瞻仰参观。

23岁的肖燕燕不曾想到,从建军60周年到建军95周年,自己整整35年的光阴,会一直与一场没有句号的追寻之旅重合。

2万余名南昌起义参加者中,有名可考者为数不多,其余大部分都不知姓名。留下名字的人中,许多人也生卒年不详或找不到籍贯。铭记英雄,追寻名录,成为八一起义纪念馆一代代工作人员的神圣使命。

多少志士无字姓,英名化作万千松。1958年,南昌起义31年后,陈毅回到南昌。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张合影照片前,他停下脚步。

静默站立许久后,陈毅缓缓念出了照片上人的名字——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李一氓、黄序周……

那是参加南昌起义部分同志后来在抗战期间照的一张合影。陈毅嘱咐纪念馆讲解员平慧珍和高若心,找来纸笔,亲笔将合影上战友们的名字逐一记录下来,留存档案。

95年前,一批90后和00后青年,与2万余人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当年,不满20岁的粟裕,也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了自己的征战历程。此后,他从一名班长成长为共和国大将。粟裕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南昌八一大桥下。

95年后,新时代的90后女操舵手叶蕴韵和战友们,驾驶航母山东舰,驰骋大洋,在战风斗浪中书写青春航迹;00后空军飞行员刘艺,作为人民空军史上最年轻的三代机战斗员之一,担负起守卫祖国空天的重任;00后士兵马峰在全军海拔最高的驻兵点5592观察哨,和战友们用年轻的躯体屹立成移动的界碑……

穿越世纪,不同时空的90后00后军人,用青春热血担负起时代重任,接续奋斗,传递着一支军队源源不断的胜战力量。

2012年夏天,一队佩戴着学员肩章的年轻军人走上空军运输机。“上岗”第一天,他们就乘坐“钢铁鲲鹏”飞翔千里,兴奋和期待写在这些年轻军人的脸上。

10年过去,又一个毕业季,陆军步兵学院新一届毕业学员打起背包,从英雄城南昌出发,奔赴大江南北座座军营。

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我们的样子,这是我们的青春,这是我们的故事。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豫ICP备19046903号 豫ICP备19046903号